搜索
|
首页 > 观察 > 
海尔COSMOPlat打造制造业“灯塔”:生态赋能让未来已来
出处:二牛网    作者:曾响铃 ·  2018-12-12

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海尔COSMOPlat打造制造业“灯塔”:生态赋能让未来已来

(图1:海尔获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首批“灯塔工厂”的奖杯:“海尔以卓越的表现和领导力成为灯塔并塑造先进制造和生产的未来”)


世界经济论坛曾进行过调研,由于技术落实策略不当,70%以上的企业投资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应用项目没能撑过试行阶段,制造业升级大面积陷入瓶颈期。


就在全球工业升级受阻的背景之下,基于COSMOPlat打造的海尔互联工厂从全球1000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经济论坛选出的9家先进“灯塔工厂”之一。海尔作为唯一一家入选的中国企业,为全球企业转型树立了新的标杆,给了全球工业发展一剂强心针。


事实上,海尔的灯塔工厂只是海尔COSMOPlat应用的成果之一。11月6日,海尔互联工厂在国内又新增一家,第11个互联工厂——海尔滚筒洗衣机互联工厂正式投产。同时,COSMOPlat跨文化复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年5月份在北美GE Appliances(简称GEA)落地的海外互联工厂,基于海尔COSMOPlat所提供的大规模定制模式的解决方案与规划,设备综合效率(OEE)不断上升。海尔COSMOPlat独辟蹊径,正在以实际行动照亮全球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之路。


一、“玻璃门”横亘制造业升级之路


工业4.0的概念提出已有好几年了,但事实上,国内能达到4.0阶段智能化要求的工厂并不多。国内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而制造业升级首要的还是要实现“自动化+信息化”,而后才是“智能化+互联化”。因此,尽管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概念很热,但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全面落地,还是存在着系列问题:


1、都知道引入互联网、引入大数据,但技术端却始终难以落地,不得要领。


海尔COSMOPlat打造制造业“灯塔”:生态赋能让未来已来

(图2:来自《精益智能制造》)


没有数据谈不上智能制造,没有自动化就没办法进行制造升级。但是,引入互联网、引入大数据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智能化的硬件设备。原因是,一方面是基于算法建模的复杂性,技术端需要时间攻克庞大的信息链;另一方面则需要横向物料流和纵向信息流的相互配合,同时还需要配合供应链与用户端的协作,各环节环环相扣,一个环节未能做好,技术应用就难以实现落地。


2、都知道要从运营要效益,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生产及供应链流程,但企业管理端就是无法再进一步。


在管理不好的基础上实施信息化,将会造成组织间的许多的资源浪费。


工业互联网最基础的三大要素是:设备、数据和人员。其中,人员是关键因素。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各场景的人员连接,比如仓储人员要与采购人员进行信息互通等;第二,各岗位之间的协作系统,比如财务人员的经营数据要与生产部门的产品生产进行关联;第三,还体现在业内上下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都知道要围绕客户/用户建立生产及营销策略,但用户端还是无法摆脱制造业单线陈旧思维。


企业并没能调动起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购物模式”里,而整个过程更像是企业方的一厢情愿。


这一横亘在技术开发与应用落地间的玻璃门,急需带领行业突围的领导者进行外部能力输入。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入选“灯塔工厂”,在赋能其他行业工厂实现智能化升级或许大有裨益。


二、依托“人单合一”模式,海尔生态品牌平台加速落地


海尔COSMOPlat打造制造业“灯塔”:生态赋能让未来已来

(图3:从消费端出发的配置模型)


海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其他开放平台从技术端出发的思路有所区别。尽管海尔COSMOPlat也植根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等基础技术,但是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是从用户端出发的。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跨行业、跨领域复制,因而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这自有其价值逻辑所在。


1、不论智能技术、工业模式如何发展,以用户为中心始终是经营核心。在用户核心这件事上,海尔正在构建自己的“生态”,跨行业、跨领域赋能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业生态,如农业、建陶、房车等,并创立了生态联盟。比如,海尔衣联生态吸纳2000家行业资源,实现生产、购买、清洗、穿搭的全流程智能洗护;6月30日,海尔发布食联生态联盟,将涉及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信息技术、标准化研究等企业、资源连接起来。


看似是进行模式共享,实质是海尔在聚焦共同价值观做生态,进而促进产业间相同价值理念的企业进行同频共振。目前,海尔COSMOPlat通过生态圈模式与七大模块互联互通,已经赋能了衣、食、住、行、养等15类行业生态,为全球用户带来全方位的美好生活体验,并且在全球已推出11大互联工厂样板的成绩。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关键在于海尔采用生态赋能的共享开放模式。


2、海尔COSMOPlat在实现与用户直连的过程中,强调的是“诚信“与“共赢”,这是大规模定制可复制的关键。


目前来看,COSMOPlat模式主要解决了工厂与用户直连的三大细节性问题:


第一,用户对工厂的信任度。这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


一是工厂能主动传递给用户充分的可信赖特质。以GE Appliances互联工厂为例,它建立起“端到端的数字实时可视功能”系统,能显著解决管理者与生产线之间的信息滞后问题。比如一旦产品生产出现问题,管理者便可以利用该系统迅速找到问题源,并且迅速响应进行决策。这种迅速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所带来的价值不单只是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厂商将问题在影响到用户之前就进行了解决,这也使得用户对产品品质更为放心。


二是平台对供应商选择的严标准,可以让用户自发产生对品牌的信赖感。比如赋能金乡大蒜项目,为之建立诚信认证体制,借用外部监督力量,进一步打破用户因缺乏第三方中间商而产生的顾虑。


第二,用户对产品的反馈机制以及对消费过程的体验趣味性弥补。比如,通过COSMOPlat下单的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采用“互联网+IOT”技术。工厂针对生产人员和用户提供全程数据可视化的体验,进一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同时从“下单、到产品生产、再到用户手中”的整个过程,都有交互体验区,反馈机制也相对顺畅。


第三,工厂与用户的对接途径。一方面通过平台系统建设将原本积纳的客户进行共享。


另一方面则借用生态联盟的力量,建立封闭式生态圈,各供应商共享流量。如此一来,各品牌商之间优势互补,既可抓住用户的精准需求,在高精度的数据指引之下,进行高效率的供求配比;又可以在关注工业大数据与数据安全的同时,关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大规模定制。


三、COSMOPlat破局,海尔不只是在做能力输出


海尔COSMOPlat打造制造业“灯塔”:生态赋能让未来已来

(图:互联网时代行业标准化的过程)


海尔COSMOPlat在交互定制、智慧服务、智慧物流、柔性生产、数字营销、迭代研发、模块采购等各节点形成的互联互通,已软化成可复制的软件应用,确实给到了合作方完善的硬件架构。但是,海尔不只是在做能力输出,真正能让众多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升级破局的,是海尔打造的基于用户的生态圈理念。COSMOPlat的优势与影响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模式上,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与传统的大规模制造模式不同,它不再是线性的制造模式,而是用户直接参与到全流程中,体验不断迭代,它实现了从硬件定制到解决方案定制再到生态定制,再到用户终身价值。海尔COSMOPlat聚集了超3.3亿用户,平台整体产品不入库率达到71%。其中,中央空调互联工厂不入库率达100%,减轻了供给侧方面的压力,也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诉求。


2、 海尔COSMOPlat从用户角度对企业而言有三重价值。第一,能更好地服务现有用户,增加用户留存率。比如,海尔发布的COSMOPlat房车物联生态,将房车的上下游供应商聚拢在同一个生态体系里,这样就能资源共享,并按照用户需求进行定制,解决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第二,形成传播效应吸引新的用户,激发新的需求,解决眼下最重要的增量问题。像房车物联生态中,不仅可以为全国房车营地提供智慧营地成套标准解决方案,还提供营地净水、生鲜配送、餐饮服务生态服务,并提供金融、保险等配套设施,以延伸服务激发用户需求,从而引导产生价值。


第三,用户需求层次的提升,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海尔是站在用户需求的前头,引导与提醒用户关注自身个性化的价值主张,以唤醒用户内心深层次的追求,客观上提升了用户的审美及需求层次,进而引起供方市场的态度及决策的转变。


3、 海尔COSMOPlat存在的“全周期、全流程、全生态”三大特征,解决了“为谁智造”以及“如何实践”的问题。并且,IEEE、ISO等国际标准组织批准由海尔牵头主导制定大规模定制等国际标准,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化拓展产品线和服务链。海尔已经不是一个制造业大户、解决方案输出方,而变成了主导未来工业格局的“主席团成员”。


正是因为海尔COSMOPlat直抵用户端,打通了工厂与用户连接的通道,而这种模式又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海尔正进入“越开放越多人用”的良性循环中。更难能可贵的是生态体系中的用户都采用共享模式,在品牌及口碑固化且朝正向发展的前提下,这种滚雪球的用户吸纳模式也越发显得迷人。


可以想象的是,海尔COSMOPlat打造的这座制造业“灯塔”将能照亮更多的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之路。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商业评论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 AI新媒体“智能相对论”创始人;

4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5《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6钛媒体、界面、虎嗅等近80家专栏作者;

7“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8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