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首页 > 观察 > 
“风投之神”孙正义:耳顺之年,尚能饭否?
出处:二牛网    作者:于斌 ·  2020-01-14

 

“风投之神”孙正义:耳顺之年,尚能饭否?

  编辑 | 谢治贤

  出品 | 于见(ID:mpyujian)

  在多年的发展中,“风投之神”孙正义的投资之旅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日本软银董事长孙正义在一次节目采访中回忆了自己20年来在商界经历的风风雨雨。

  孙正义表示:“20年前互联网革命时,我只用了3天就超越了比尔·盖茨的财富,成为世界首富。我的个人财产一周平均增加100亿美元,但这种状态来得快,去的也快。软银股价一年内下跌99%,2000亿美元跌至20亿美元!”

  一路走来,孙正义的投资似乎一直是目的性很强、咄咄逼人的,而最终让他陷入困境的是他自己的“疯投”创举。

  马云背后的传奇男人

  孙正义年轻时就深受小说《龙马传》的影响,行成了坚韧、怀揣抱负的心理特质。之后,他决定去美国,在家人的支持下,在美期间也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16岁时就上了著名的伯克利大学,主修经济学。

  在大学期间,他赚了人生中的第一笔金,高达一百万美元。当时,孙正义只有18岁,他在校园里贩卖一款从日本进口的电子游戏,这个电子游戏叫做“星外入侵者”,创新的游戏设计体验,风靡校园,就这样他赚了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美元。

  在那之后,他并不为此感到骄傲,也没有拿这笔巨款去挥霍,而是在此后的六个月里,通过他的口才,说服了莫泽尔博士帮助他开发一台翻译机,拿出之前的部分存款进行投资生产,最后这款翻译机也帮助他重新赚了人生第二个一百万美元。

  后来,孙正义23岁的时候,被医院工作人员诊断出身体状况不太良好,有患重病的隐疾。在配合治疗的同时,他读了4000多本书。其中《孙子兵法》对他影响很大,在此期间产生的许多思想后来对他影响深远。

  出院后,他在福冈成立了软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事实上,起初软银并没有做投资行业,而是在出版电脑杂志,后来软银才介入投资,慢慢步入正轨。

  1981年,孙正义斥资800万元,在大阪电子产品展上租了一个展厅,让其他软件公司免费使用。当时的举动给软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哈德森软件公司与软银签署了独家代理合同。因此,软银很快占据了日本软件市场40%以上的份额。

  后来,在1982年,孙正义说服银行方面,由此获得了5万亿日元的银行贷款。当时,软银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4年软银在日本上市,孙正义成为亿万富翁。

  截至2000年,软银投资已遍布欧美很多重要企业,资产规模达到400亿美元。20年前,马云和17位合伙人在杭州湖滨花园的家中讨论成立互联网公司时,孙正义曾提出以集团战略和网络组织为目标,立志成为全球第一大投资公司。如今,软银投资的阿里巴巴和英国芯片巨头ARM都是软银集团战略的成员,600多家企业共同组建了软银战略合作机构,也被誉为世界级企业联合体和组织机构。

  12月6日,在2019东京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马云与软银集团CEO孙正义举行对话。主持人询问了2000年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的故事,并确认双方经过5分钟的讨论后决定投资的说法。此前有报道称,当主持人问马云,孙正义作为投资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师的作用时,孙正义连忙承答并摇头否认。

  孙正义说,自己不是马云的导师,称赞马云关心人、善用人。相反,他认为自己从马云身上学到了很多。

  2000年,软银向阿里巴巴投资2000万美元。2004年,软银又对阿里追投4000万美元,占其28%以上的股份。可以说,孙正义作为站在马云背后的男人,对其影响非小。2019年6月,软银首次出售阿里巴巴2.8%的股份,套现768亿元。目前,软银持有阿里巴巴26%的股份,价值仍达1300亿美元。

  1999年至2018年,19年时间里,以孙正义为首的日本软银累计投资580亿美元,收入超过3000亿美元。其内部收益率已达到惊人的43%,这在全球投资领域是罕见惊人的。

  深刻反思,风投之神焉在?

  在软银14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后,孙正义公开表示,他的投资判断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误差,他现在正在深刻反思。

  对于一个曾经充满自信、天纵奇才的传奇投资者来说,这是非常罕见的。目前,他似乎已经放下了骄傲,以近乎谦卑的态度面对公司目前的困难。

  孙正义在2019年底接受《日经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由于愿景的投资成果远未达到预期,让我感到惭愧和紧迫”,这不禁令外界怀疑孙正义还是那个曾经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风云人物吗?

  在投资圈里,孙正义这三个字已经被封入神坛多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知道他的存在,他也是许多投资者所崇拜的对象。

  他在阿里巴巴投资获得2900倍回报的故事,多年被业界称颂。这位60多岁的老人一直保持着“世间唯我不二”的气势,早在19岁时,他就写下了自己的50年计划;24岁时,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然后巩固和挑选了20年的接班人;43岁时,他在10年内将业务扩大了10-20倍;2016年,他设立了全球第一个高达930亿美元的基金,也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基金之一,当时相当于“15个红杉资本”的规模,在投资圈掀起了一股巨浪。

  在日本传记作家井上笃夫的《信仰:孙正义传》一书中,对孙正义的描述如下:“如果你有抱负,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会忍耐。如果你在耐心中不断磨练自己的个性,你就会成为每个人羡慕的对象。”

  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之父”的王峻涛为这本书作序,他也曾与孙正义面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谈到一个彼此都很感兴趣的工作时,孙正义会别有心意地盯着他问:“这事,你能做到最好吗?”孙正义和软银给他带来的影响也贯穿王峻涛整个创业生涯。

  这只是孙正义强烈的个人风格,或是个人魅力的一面。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风险投资家,他的耐心和胆识是一样出名的。孙正义的许多成功投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别人没有意识到价值的时候敢于投资,然后与企业家一起坚持成功。对他来说,只有这样才能“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人性是复杂的,投资之王孙正义也不例外。在公开信息中,孙正义从来都是故意以咄咄逼人的态度与即将投资的企业家进行对话试探。当这些公司试图拒绝软银的投资时,孙正义经常威胁要把钱投资到竞争对手身上。在滴滴和Uber上,孙正义也被曝光使用了此类伎俩。

  业内人士分析,孙正义策略的核心:“一是认知套利,孙正义常称之为“时间机器”理论,充分利用不同国家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先在美国等发达市场发展业务,然后进入日本,待中印市场时机成熟,再趁机杀入;二是利用不对称的资本优势拥有各地区和赛道的龙头企业,进而获得该赛道的垄断地位。”

  近年来,在孙正义的领导下,软银几乎接手了全球知名的大部分互联网独角兽公司。软银的战略是通过快速、大规模、多轮、高价值的投资,大幅提高初创企业的估值。

  然而,在2019年,孙正义失败了。有人认为这是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失,使得“高压”资本博弈难以为继。也有人认为软银的投资额已经到了包括二级市场在内的市场无法消化的地步。事实上,孙正义的投资方式几十年来没有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玩法也使他无法适应时代和周期的剧烈变化。

  Uber拒投不成,强扭的瓜不甜

  2019年12月23日,Uber联合创始人卡兰尼克出售了他在Uber的全部股份,套现25亿美元。创始人的离职反映了股东对未来的负面展望,这对投资者和股东们的信心是一次较大打击。

  事实上,这只是Uber上市以来出现问题的冰山一角。2019年11月6日,Uber180天的内部投资者禁售令结束。当天,Uber的股价几乎跌了一半。该股一度跌至25.58美元,较Uber上市以来的45美元发行价下跌逾43%。

  而就在两年前,Uber仍备受瞩目。作为共享经济的创始者,Uber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P2P搜索引擎和第一个在线出租车服务。Uber自2009年诞生以来,至少进行了15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50亿美元。

  2017年,孙正义带着千亿美元的“愿景基金”收购Uber,奠定了Uber行业独角兽的地位。孙正义买下了所有的风口赛道,打算让所有的领头羊都听从他的指挥。孙正义可以成立一只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其中大部分得益于阿里巴巴当年的投资回报。

  在第一次入股Uber遭拒时,孙正义公开警告说,如果他不接受软银的投资,愿景基金会将大力投资于其竞争对手Lyft。正因为此,Uber最终被迫接受软银77亿美元的投资,占其股本的16.3%。

  回顾当年对阿里的投资,孙正义和马云曾有过“五分钟谈话,千万美元投资”的故事,这让他在14年后获得2900倍的回报。因此,他也被称为“风险投资之神”。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阿里只是众多获得投资者中的一员。

  阿里虽然成功了,但孙正义的成功经验并没能一路复制。现在看来,孙正义当年的投资对阿里来说是如鱼得水,但也并非缺其不可。

  从Uber两年前的入局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对于这种“不讲理”的投资,孙正义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大便宜。他曾经说过,当年他又找到了投资阿里的感觉。

  业内对独角兽Uber寄予厚望,甚至在IPO前给出了1200亿美元的估值。令所有人惊讶的是,Uber上市首日就跌破IPO价格,收于41.57美元,较45美元的IPO价格下跌约7.6%。截至今日,Uber的市值仅为519亿美元,相对此前1200亿美元估值缩水一半。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9年12月17日周二,共享办公空间运营商WeWork表示,将从高盛获得17.5亿美元的信贷额度。这些资金预计将在1月份到位。

  这项信贷是软银集团2018年10月宣布的95亿美元救援计划的一部分。就在该计划提出前一个月,由于上市计划受挫,WeWork损失惨重,一度濒临资金链断裂。

  在WeWork成为笑话之前,媒体经常这样报道:“在和WeWork聊了几个小时后,孙正义认为这一举措非常可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像阿里巴巴一样会改变世界。”

  然而,“下一个阿里”给孙正义带来的却是巨大的损失。近三年来,WeWork的收入从4.36亿美元(2016年)增加到18.21亿美元(2018年),收入增长率几乎翻了一番。截至2019年6月30日,WeWork上半年收入已达15.35亿美元。

  但其扩大的收入与损失成正比,WeWork的亏损从4.29亿美元(2016年)扩大到19.27亿美元(2018年),其亏损增长似乎比收入增长快一点。

  另一方面,输血不能中断,进一步加大了其运行的高损耗。不仅没能成为下一个阿里,相反却成了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而WeWork最大的危机,其实来自于自己的上市计划。

  8月14日,WeWork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申请。9月初,路演的消息越来越多,作为共享办公领域的独角兽,WeWork走进了闪亮的聚光灯下。

  然而,突然之间,话剧还没上演,就被“赞助者”拦住了。WeWork最大的投资者日本软银敦促其搁置IPO计划,但WeWork首席执行官亚当•诺依曼不顾反对继续推进,亚当与软银之间的裂痕开始显现。

  最后,亚当·诺依曼被孙正义罢免,可损失已经无限延展。11月6日,软银集团公布了14年来的首次亏损。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的三个月里,软银损失了近7044亿日元,约合65亿美元。

  损失的主要来源是WeWork、Uber、vision fund和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在对创始人团队进行了一次代价高昂的清理之后,WeWork宣布了一个“90天的胜利计划”。具体来说,面对中小微企业的WeWork决定在90天内转型,专注于大企业客户,而不是为初创企业等中小企业提供租赁服务。

  高盛17.5亿美元是输血之一,但它的效果又将如何?或许市场并不买账,毕竟共享办公的概念太虚无,无法给人更多的幻想。所谓共享办公本身只是一种显得新颖、服务更集中的办公空间租赁模式,就像许多早期的共享经济(共享自行车、共享充电宝)以共享和租赁的名义存在一样。

  共享的初衷是激活空闲,而共享办公等伪共享则在某种意义上造成闲置。WeWork提供的服务,包括创业者的孵化能力,很难达到用户的实际需求,而更多的只是一些“选择”。

  在早期,一些正在孵化的创业咖啡和创业公寓可以被视为类似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办公方式,由于用户自身的实力限制和缺乏更多的支持,很难真正打开市场。

  一路走来,孙正义的投资似乎一直是目的性很强、咄咄逼人的,而最终让他陷入困境的是他自己的“疯投”创举。进入2020年,孙正义又将押宝新的人工智能产业,而此时看客们只想问一句:正义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