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首页 > 洞察吧 > 
互联网医疗"疯狂"不减    BATJJ能否借势打造新城墙?
出处:二牛网    作者:港股研究社 ·  2020-09-22


要说今年热门的话题,互联网医疗绝对算得上当之无愧的一个,且不论上半年互联网医疗的超高刷屏次数,近期的一些市场动作就可以撑起这一观点。

9月17日市场有消息称,京东健康最快于本月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计划至少融资10亿美元,在此之前,京东健康已推出"京东家医";

本月初,阿里健康APP全面升级,更名为"医鹿";就连失意江湖多年的春雨医生,近期也爆出实现千万E轮融资,大有重启上市之意;

"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也在前不久获得了互联网医院执业牌照,意图已经很明显;

字节跳动也在8月份以数亿元对价完成对百科名医的全资收购,高调入局。

趋之若鹜的现象背后,赛道究竟隐藏了多少魅力?备受追捧的资本市场又能否迎来新的行业挑战者?我们不妨先从当下的互联网医疗格局开始说起。

拥挤的互联网医疗赛道

事实上,目前的互联网医疗赛道已经相当拥挤。

· 从垂直领域来看,早期在这一领域实现布局的就有微医、丁香医生、春雨医生等平台,这些平台已经在知乎医学等领域变身KOL,在垂直领域内形成了相对较好的市场影响力;

· 互联网巨头纷纷插足。目前来讲,BATJ等互联网巨头正在这一赛道上加速布局,都在试图抢占互联网医疗高地;

- 百度曾在2015年专门设立事业部入局移动医疗,但后续发展之路并不畅通,这一部门在2017年2月被整体裁掉,但经过今年上半年的行业热度熏陶之后,百度携百度健康高调回归,主打百度健康医典和百度健康问医生两大服务生态;

- 腾讯相较于百度的布局则更早一些。2014年开始,腾讯便开始对外投资互联网医疗企业,比如好大夫在线、丁香园等平台。同时,经过时间的沉淀还建立了自身在这一领域的产品优势,构建了腾讯觅影、腾讯云、腾讯安全、腾讯医典的独特体系。腾讯的企鹅医生更是在加速专科业务线的布局;

- 而2016年成立的阿里健康目前已成功登录港股市场,成为互联网巨头旗下首个登录资本市场的医疗平台,背靠阿里大生态,阿里健康大药房累计用户已经超过一亿,并依仗阿里云的优势推安全用药AI系统,扶持阿里健康的进一步发展;

- 背靠平安集团的平安好医生成立于2014年,也算是布局互联网医疗较早的一家巨头。据相关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目前的日均咨询量同比增长26.7%,注册用户数近3.5亿,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领军者;

· 还有来自不同细分领域的玩家。新氧、众安保险、香雪制药、商赢集团、东软熙康等建成或正在筹建自己的互联网医院;

· 公立医院侧,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下也在慢慢转型,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推进,公立医院纷纷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医院。

如今,做短视频流量生意的字节跳动也与BAT踏进了同一条河流,各路玩家争相涌入的背后,我们又该如何剖析这背后的强大吸力?

一场不得不玩的游戏?

纵观整个互联网医疗赛道,一定程度上来讲,目前算是没有任何成功的先例。没有成功模板的示范下,为何依然有不断吸引巨头资本入驻的魅力?

1、 疫情加速"千亿级市场蓝海"的显现

从最直观的数据方面来看,据易观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000亿元,同比增长46.7%,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资料参考:企查查)

与此同时,业内玩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我国今年上半年新增超过68万家医疗保健相关企业,较去年同比增长18.06%。其中,4月新增相关企业18.2万家,同比增长50.18%。另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企业,上半年共新增了6.3万家,同比增长153%。

不难看出,经过疫情的教育,互联网医疗正以加速的姿态保持前进。同时,政策层面也给予了行业高度重视和支持,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政策,加速了互联网医疗价值的释放。随着5G时代的来临,下一个十年,必将是互联网医疗的飞速发展的阶段。

在政策红利叠加行业规模的利好前提下,巨头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值得加码的机会。

2、 行业变革"悄然来临"

在实际生活当中,线下医疗依然面临着诸多窘境。

笔者每次去医院,总会看到一个现象。医院大厅经常是人流穿梭,一些科室人满为患。就拿我们常见的儿科来讲,可能一大早去医院看个病,最后花费的却是一个上午的时间。这种人满为患的场景在三甲医院是常态,不过,相比社区医院来看,倒并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一方面反映了医疗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的问题,还反映出了,线下医疗承载的巨大压力,这还仅仅是医院端的现状。

反映在大众生活中,比如一些小毛病可能会存在就医不及时的问题,而线下医疗会存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但互联网医疗恰好打破了这些限制,大众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问诊。

尤其在经过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之后,加速了用户使用线上医疗产品习惯的形成,使线上问诊朝着愈发成熟的阶段逼近。这个说法,不少平台已经在疫情期间经过了市场验证。比如,平安好医生app的访问人数超过11.1亿次,app新注册用户是疫情之前的十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疫情之前的9倍。

随着万物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叠加大众对线上医疗的需求态势,不难预测,线上医疗迎来爆发期只是时间的问题。这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当然是无需赘言的利好。

3、一场"流量转化"的密谋

从BAT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打法来看,已经不仅仅是将精力聚焦在核心业务上,这也不符合巨头们的扩张逻辑。

入局互联网医疗实际上也是一场流量之争,看中的是通过互联网医疗截取线上流量,更好的连接多个流量入口,从而打造自身高效的生态版图。

比如字节跳动收购百科名医,官方直言,就是为了向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产品,注入更丰富、更优质的医学科普内容,建设更完整的平台内容生态;拿阿里来说,目前的阿里大健康大药房可以说是阿里巴巴在医疗领域的一大杀手锏,可以在企业自循环模式下,实现用户的重复利用;再比如平安好医生,背靠平安集团在母公司为其引入用户流量的同时,平安好医生衍生的客户同样可以实现对母公司的反哺逻辑。

因为客户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反复消费的资源,在互联网巨头拥有巨额流量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多次利用。如此看来,巨头之间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入局以什么样的姿态切入亦或是怎样的打法并不是那么很重要,但却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们必须要玩的一个游戏。

同时,互联网医疗平台也承载了积极的上市热情。微医、京东健康纷纷传来上市消息,沉默四年的春雨医生也表示上市目标不变。就目前行业内突破千亿港元市值的有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那么,这些后浪是否具备赶超前浪的潜质?

谁更有资格挑战下一个千亿市值?

目前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市值分别为2525.97亿港元、1190.03亿港元。在行业千亿级市场蓝海的背景下,市场存在继续孵化千亿市值公司的可能。

对于奔赴资本市场的一众玩家而言,上市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多资金,寻求更高的估值。这些排队的选手谁更有潜质?

目前来讲,关注度最高的要数京东健康。早在2019年7月,京东健康CEO辛利军透露:"京东健康什么时候上市,我们还没有时间表,但肯定会(上市)的。"此后一年,京东健康不断攻城略地,成为京东旗下以及互联网医疗赛道中,估值飙升最快的独角兽公司。

据京东2020半年报显示,8月17日京东健康完成了B轮融资,其投后估值达到300亿美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京东健康在2019年5月10 日才正式宣布独立运营,彼时其估值仅为70亿美元。但京东健康毕竟背靠京东,凭借着其4亿的年活跃用户数背后的服务空间是有可能为京东健康拉高估值的。

但垂直领域内的微医也是实力不小的选手,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8轮融资,投资方不乏腾讯、高瓴资本、红杉资本、晨兴资本、启明创投、复星锐正资本等一线VC。疫情期间,微医累计访问量1.47亿,在线义诊服务人次182万,最高峰单日接诊28万+人次,相当于20家三甲医院的门诊量。但从市场估值来看,微医相较于京东健康要略逊一筹,据其此前递交的招股书显示估值为55亿美元。

而一直有上市想法的春雨医生也似乎迎来了重估的机会。近日,春雨医生宣布完成E轮战略融资,由搜狗科技领投,华新、华锦基金跟投。在当今互联网医疗赛道热情火热的背景下,虽然呼声并不如京东健康和微医,但市场对其关注度不减。

在港股研究社看来,短期内,这些候选选手可能较难触及到这一具有标志性的千亿估值,但长期来看,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技术的完善,可能会推高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行业来说,这并不是最终的格局。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估值空间,离不开行业的良性发展,而互联网医疗行业本身还存在不少痛点。


行业良性循环之路依然漫长

于行业来讲,线上的专业度仍难以与线下媲美。

比如,在线问诊等环节可能存在交流不够深入,了解病情有阻碍等方面的弊端;而科普内容也有可能存在知识谬误等原则上的问题,最典型的是,丁香医生实验柿子和螃蟹能不能一起吃的视频被打脸事件,已为业内熟知。

由此,可能会给互联网医疗打上信任度不够高的标签,从而影响用户对行业本质的认知,阻碍行业良性循环的建立。毕竟,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最终都是需要依仗消费者来支撑。

于企业而言,面临着变现难的通病。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盈利问题仍然困扰着整个行业。

业内头部平台平安好医生,5年累计亏损了近40亿;阿里健康作为业内市值最高的玩家,同样连年亏损;曾经似乎能给行业带来一丝盈利前景的微医,在2016年对外公布了全面盈利的消息之后,截止目前从未对外界公布这一数据;此外,有消息传微医将推迟上市时间至2021年初,且不论消息真假,但这可能会使得外界更加关注它的基本面。

此外,尽管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规模够大,但鉴于现阶段的行业规模,离真正落地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而这些影响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着业内玩家触及更高市场估值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互联网医疗是趋势但也是一条荆棘之路。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港股企业,对港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