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首页 > 洞察吧 > 
定位“长江中游中心城市”,长沙“升值”了
出处:二牛网    编辑:港股研究社 ·  2025-02-21

刚刚,长沙宣布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首破1.5万亿元,完成重大突破。而就在几天前,国内主要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就是“2035总规”完成全部获批。长沙在此前国务院批复的定位中,由“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一跃升为“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一词之变,折射出长沙城市定位的新高度。

具体来看,长沙在“2035总规”中的城市性质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而核心功能则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一组表述,其实就是一个定位。这么多定位大部分可以顾名思义,唯有“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

“中心城市”是什么意义上的“中心”?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能?哪些表现让长沙担得起“中心”二字?长沙的定位,其实对这座城市的内在实力和发展高度,都做出了评述。长沙的未来,也已经暗藏其中。

纵览国家规划,如何理解长沙“中心城市”的意义?

这一轮国土规划批复中,“区域定位+中心城市”的描述其实并不罕见,比如宁波、合肥、无锡、常州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昆明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济南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

无论是地理意义上的划分,还是经济和政治区位上的划分,这种描述其实都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中心城市,是需要在特定区域有带头引领作用的城市。一个区域的“中心”,其实是强调在该区域要发挥的价值。

进一步看,和上一轮批复相比,去掉“重要的”这一描述的“中心”,其实表示长沙的地位更具有唯一性,城市定位有所提升。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长江中游地区这个概念提出来看。长江中游地区无疑是我国经济和战略位置中重要的一部分,长江中游的区位意义涉及中部地区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也涉及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可以说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

所以,地处我国腹地的长沙,它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辐射整个长江中游地区,是国家对长沙打通经济往来通道、以高质量发展做出表率的期许。在批复中,其实已经有这样的具体描述:“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湖南湘江新区建成对外开放重要平台。”这种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国家对各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规划是一致的。

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心城市,长沙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功能,则充分反映出城市自身的特点:强制造、强服务、强科创。

就拿制造来说,长沙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研究报告》中,连续数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十强,2021年排名第十,2022年排名第八,2023年排名第六,2024年已升至第五,是前十唯二、前五唯一的长江中游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这就是注重城市自身实情,更好地扮演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角色。

从城市功能出发,长沙“挑担子”的能力怎么看?

这个时候,再关注长沙如何挑好“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这个担子,答案其实就可以从它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出发。

具体怎么做?如果依旧将区域发展视作一盘棋的一部分,长沙的落子,必须都放在关键位置上。战略支点(政策赋能)、辐射网络(交通枢纽)、资源磁场(产业集群)这三大特质值得重视。因为发挥引领作用的本质,就是首先结合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促成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是战略和政策方面,长沙已经连续五年的“新春第一会”聚焦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早早成立由市委书记牵头的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2025年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工作要点》《关于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

在人才方面,从“长沙人才政策22条”到“升级版45条”,再到“研发人才政策十条”,以及出台《长沙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试行)》,长沙的规划,把提升长沙对青年人和研发人才的吸引力,作为放大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在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打牢人才基础。

其次,要辐射长江中游地区乃至串联更多区域,长沙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就要经得起考验。

而实际上,长沙是多条重要铁路线的核心节点。机场方面,长沙黄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也于去年12月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在中部地区处于第一梯队,空铁联运规模也位居国内前列。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建成后,将继续强化交通对经济活力和对外吸引力的支持作用。

最后,产业集群更是长沙的“长板”所在。2024年12月,长沙产业链群建设案例获评全国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累计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而从发展成果看,长沙的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中部标杆,完全担得起重任。

2024年,长沙制造业量质齐升,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6%,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8和2.3个百分点;结构向新,工程机械等主导产业之外,计算机通信等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持续增强。长沙七大千亿产业集群中,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聚焦城市定位,长沙的战略正在和国家规划共鸣

纵览全局,长沙的创新发展跑出了加速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沙既对自身在国家规划中的地位有着清晰认知,也对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有充分认识。

我们一般将投资、消费、出口比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制造业等强势产业方面,长沙的投资力度大、增长快。但长沙最关注的投资,其实是投资未来、投资创新。也就是把创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目标,和城市功能中的优势方面、中心城市该有的引领作用结合起来,目标共鸣。

2024年,长沙研发投入强度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2025年,长沙明确在八个方面提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具体目标,新增各类科技研发机构(科技研发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800家以上,引育央企、“三类500强”、领军企业等高质量研发中心2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

其中,“引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发平台”“提升一城一区三基地集聚效应”“湘江科学城以建设国内一流科学城为目标”等规划,不仅会在长江中游地区、中部地区扩大长沙的研发优势,还将通过产业链、企业经营的传导,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释放长沙的吸引力。

除此以外,长沙的现代服务业需要在中部树起标杆。而长沙在文旅、消费、科技信息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划。仅消费方面,长沙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增速0.7个百分点,《长沙市提振消费十大行动方案》对长沙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出了多方面规划,在以旧换新、平台经济等细节方面设定目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用好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这些工具,长沙也在持续探索。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基因,要做表率挑大梁,其实并非靠规划推着走,而是主动发掘城市能力,深挖城市核心价值,最终将自身的节点作用发挥出来。对长沙来说,“中心城市”是光环,是目标。区域发展需要更协调的布局,而长沙也将在这个优化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实力与格局。

来源:松果财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