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势头不可谓不迅猛。7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2017可信云大会发表《中国公有云发展调查报告(2017)》,2016 年,中国公有云市场整体规模达到170.1亿元,较2015年增长66.0%,预计2017-2020年将保持30%-40%的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03.6亿元。
从IaaS、PaaS到SaaS,公有云市场十分热闹。随着玩家云集、规模突破,行业进入下半场,新的秩序也逐渐显露出来,大玩家阿里云已经远超腾讯云等跟随者,云计算的属性决定它最终的竞争态势归宿会是“赢家通吃”。
进入下半场,阿里云要成“通吃”的赢家?
来看数据。近日,国际知名分析机构接二连三发布了云计算报告,反映出的行业基本态势非常类似:中国云计算阿里云一家独大现象明显,腾讯云、百度云等所谓巨头被甩得越来越远。
先看国际知名评测机构Gartner在6月发布的全球IaaS报告,在这张魔力象限图中,唯一入榜的中国企业只有阿里云,同Google、IBM、甲骨文一样位于“前瞻者”(VISIONARIES)象限,腾讯云、百度云等则均未上榜,在中国市场上,阿里云是遥遥领先者。
图:2017年IaaS魔力象限(来源:Gartner)
再来看国际研究机构IDC专门针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报告,2016年阿里云IaaS营收5.88亿美元,市场份额超过40%,超过了第二至和第十位市场追随者的规模总和。排名第二三四名分别为中国电信、腾讯云、金山云,占比分别为8.51%、7.34%、6.02%,与阿里云已经不在一个数量级。
还有国际知名IT产业研究公司Forrester的报告,同样认为阿里云在中国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三家机构的数据无一例外反映出云计算行业“赢者通吃”的迹象,一直占优势的阿里云把相对于腾讯云等跟随者的优势越拉越大。
图:2016Q4中国公有云分析公司分析(来源:Forrester)
正如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在美国市场,AWS的市场份额超过追随者的总和,在中国市场,阿里云的已有优势快速扩大,两个市场都出现这样的现象,云计算一定是一个“规模决定一切”的行业。看起来,中国云计算行业的未来很可能形成阿里云“赢家通吃”的局面。
同样是“赢家通吃”,云计算的原因不太一样
按互联网经典理论,满足网络效应、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先人一步三个条件之一的,就很有可能实现“赢家通吃”。云计算内里符合这些条件,但匹配的方式却和电商、社交这些行业不太一样。
1、“进化效应”与“网络效应”殊途同归
Facebook、微信是通过网络效应实现“赢家通吃”的典型案例:用户被社交关系绑架,用户越多,这种网络效果就越强,一旦积累了足够的“网络”,优势就会不可逆性的增强,其他产品的机会直线下降。
云计算似乎不具备这种网络效应,但“进化效应”让它实现了同等的效果:在硬件之外,云计算技术架构能力会随着使用者的增加而快速提升,每一个新进的参与者都能对这种进化有所贡献;一旦积累用户数量的过程足够多,就会促成技术的质变,形成其他厂商难以企及的技术差距,带来不可逆的技术优势,“赢家通吃”由此形成。
“进化效应”和“网络效应”殊途同归。实际案例中,那些普通网站模式级别的云服务,和阿里云多年“进化”形成的千万级架构,在技术成熟度及服务输出上(不仅是硬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如网络效应一样获得了强力的用户粘性。
2、云计算规模有更强的经济效应
经典理论认为,规模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就容易形成“赢家通吃”。这句话可以进一步诠释:规模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强的,就越容易“赢家通吃”,形成的速度也会更快。
随着规模扩大,电商新客户服务成本将越来越低,不同规模的电商,服务成本可能天差地别,“赢家通吃”很容易形成。线下的沃尔玛无此明显优势。而共享单车则完全是一个反面案例:自行车的购置和维护成本是一对一的,企业营收和竞争力只有靠不断堆砌,而非成本的下降。
云计算规模导致的经济效应比电商更为显著,在基础设施及相关投入被规模覆盖后,虚拟化硬件服务的边际成本甚至可能接近于零。对比三个行业的规模和经济效应如图:
图:规模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图中,云计算在跨过了规模化关口之后,边际成本变得非常之低。同样是BAT,阿里云远远甩开腾讯云、百度云的原因,在于它已经进入规模效益和降价的良性循环,关闭了给腾讯云等众多追随者的机会窗口。
3、云计算的技术快人一步价值更明显
当阿里云已经实现了云服务技术文档的清晰、便捷,用户按照大略的指引自主编写代码即可轻松连接API的时候,某业界知名的大型云服务商还提供着糟糕的文档,即便严格按照示例写的代码都可能无法连接API。
文档、API连接本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内容,但谁先做到了,谁的优势就很明显,尤其对于与云服务直接接触的企业技术人员来说,技术快人一步价值更明显。百度、Google搜索引擎“赢家通吃”的起家方式与此类似。
4、云计算比水电基础得更彻底
实体经济中也存在“赢家通吃”的行业,比如所有行业都必须共用的水、电。凑巧的是,阿里、腾讯二马都存在着将云计算打造成互联网水、电的想法。
比如,马云提到,2019-2021年,阿里云将扮演主角,和水、电一起,成为21世纪三大要素。马化腾也强调腾讯做底层水电的角色,在云计算等方面为互联网参与者提供服务。
互联网水电的定位让“赢家通吃”顺理成章。进一步,由于云计算是全网服务,不像水电那样需要物理运输,“赢家通吃”更彻底,因此,也难怪虽然都提出同样的观点,但阿里云却把腾讯云的生存空间最大程度地挤压掉了。
“赢家通吃”高压下,云计算商如何生存?
“赢家通吃”不代表非赢家没有机会,只是在“赢家通吃”的高压下,商家们一些过去的错误做法必须纠正,生存逻辑也必须调整。
1、“内部消化”不应成为云计算成长的主流方式
云计算服务同系产品的行为本也无可厚非,但过分依仗“内部消化”很可能影响市场和商家对自身的“理性定位”,毕竟,对外拓展的能力在“赢家通吃”的云计算市场是如此重要。
Office365和Azure一起构成了微软智能云的营收,但Office365本身就是Azure的用户,“云套云”让人对微软业绩能力生疑,其至今也没有单独披露Azure的营收。这种以内部或者投资体系内的公司扩充用户阵营的行为,在国内不少云上都存在,比如腾讯云就服务了QQ、微信等本身就是航母级的客户,对整体业绩的贡献比例非常之大。
2、“黑洞效应”让市场潜在规模靠不住
有一种观点承认互联网存在“赢家通吃”现象,但同时认为公有云市场超百亿只是冰山一角,比如,制造业入云仅12%,金融为8.5%,医疗健康为3.6%,因此市场可能容纳更多企业,跑马圈地谁都还有充分的空间。
这种观点错在,没有认识到“赢家通吃”就是互联网黑洞,一旦形成“黑洞”,就会不断、快速蚕食周边的市场,无法被停止,最终吞没掉比自己大无数倍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超百亿规模下形成的绝对优势在未来可能很难阻止,期望大的富余市场来增加自身占有更多市场的机会,很可能是一场空。即便看起来市场还如此地大,腾讯云等跟随者期望中的市场在未来很可能被阿里云的“黑洞效应”一网打尽。
3、企业级市场争夺是主战场
早期的云计算习惯于服务初创公司,它们是最直接的需求者。但初创企业的格局风云变幻,九死一生的创业性质也让它们对云计算服务商没有太多的忠诚。“跑马圈地”都是没有确权的“土地”,在“赢家通吃”逻辑下,这种不稳定性显然更为不利。
在跨过了技术和规模两个层次之后,云计算行业整体将进入企业级用户占主导的态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实用性人工智能技术促成亿级企业采用公共云,这一市场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格局变化。
此时,云计算参与者更应该把目光全面转向企业级市场。例如阿里云的徐工、协鑫光伏等大型企业,以及中石化、12306等航母级企业和应用,华为云的飞利浦、东风汽车等。而仍主要服务于初创或刚过初创期企业的青云等类似云,应该更多地把目光放到成熟稳定的企业级市场上来。
4、守住“一亩三分地”也许有机会
做垂直领域一直被视为对抗“赢家通吃”、获取生存空间的法门。在云计算这里,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有机会。
在电商领域,除了“赢家通吃”的阿里巴巴,还有很多垂直型电商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求发展,例如唯品会、酒仙网、考拉海购、网易严选等,在商品或模式上垂直化。
云计算也存在着这样的垂直空间,例如金山云在游戏、影像云计算及医疗保健领域处于专业领先地位,占据了云计算领域的一席之地。不过,作为高技术行业,云计算的垂直化需要极高的领域认知和技术配备,特别是要在这些领域超出阿里云这样的综合服务商拥有的技术能力,必须持续专注地进行投入,付出的努力会更多。
总之,云计算“赢家通吃”属性明显,即便是并称为“BAT”的三巨头,在云计算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根据德银报告显示,阿里云的计算规模是腾讯10倍,百度的30倍,其他小型云计算商的差距就更大,“赢家通吃”已成为定局,跟随者的生存思维和生存方式都需要调整。
曾响铃,作家、天使投资人、钛媒体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钛媒体、虎嗅、i黑马、创业邦等近60家媒体专栏作者,《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多家杂志撰稿人。TMT新媒体“铃声”创始人。【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趋势革命 重新定义未来四大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