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首页 > 观察 > 
响铃:人工智能热潮袭来,谁在薅羊毛,谁会享红利?
出处:二牛网    作者:曾响铃 ·  2017-10-27

响铃:人工智能热潮袭来,谁在薅羊毛,谁会享红利?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当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时代接近尾声,人工智能取代安卓开始成为下一个产业风口。

正如硬币总有正反两面,这是个好事,不太好的事也随时而来。

根据Garnter的预测,2018年超过300万人要向机器人老板汇报工作。未来会有很多机械工作可能会被机器替代,甚至是更加复杂的劳动,包括CEO工作的20%都有可能由机器代劳。

但我们需要担心的远不止这些。


1
野蛮生长背后,人工智能需要实干家和连接者

如今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正在逐渐升温,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曾经的“百团大战”和O2O烧钱补贴战,多数人是想早期进入以获得行业红利,也有些人仅仅是为了薅羊毛。

1、乱象丛生的人工智能,有人正在薅羊毛

按照极客帮基金创始合伙人蒋涛的说法:“现在去xxx创业大街向天上扔一沓美金,砸到10个路人,有9个都自称投资人,其中8个投人工智能。”这些人满嘴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摩尔定律、大数据、新算法、认知技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语音识别……要是不懂点Deep Learning基本原理,没看过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就连在在全球消费类电子展上,71%的展品、展位也都是跟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关。

但这样的繁荣景象并不能掩盖那些滥竽充数的“羊毛党”。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和数据。

大多数创业者并未能接触到一些核心算法,而只能玩弄概念。以图像识别为例,只有个别巨头才能把识别准确率做到99%以上,很多创业公司只停留在80%左右的水平,但这些创业公司仍然举着掌握核心科技的旗帜招摇过市。

AI高度相关的数据公司,为获得更高估值和融资,无不说自己有多AI,但正如网络上已曝光的,“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公司,都是通过倒卖数据赚取差价的公司,而这些公司的数据来源,很多来自数据黑市。”“一些数据贩子由于没有任何加工能力,通过一些关系,掌握某类数据源,在不做任何加工的情况下,直接卖裸数据,赚取差价。”这对发展人工智能最直接的影响是“如果底层的数据都是虚假、不准确的数据,再好、再先进的分析模型也不可能解析出正确的结果。”可他们却赚得盆满钵满。

即便是讲证据的医学领域,也充斥着《人工智能PK最强医脑系列大赛》、《首届人机读片竞技大赛召开》、《AI-医师读片竞赛》、《XXX达到/超过人类医生的水平》等各种人机大赛,但这样的活动一共才十几个甚至几个医生参与,几百张甚至几十张医学影像,且不论权威性、科学性有多强,这些人对此乐此不疲除了凑热闹,恐怕还有更多的直接利益诉求。

事实上,即便是巨头,他们的AI能力也只是在初级阶段,比如谷歌投资了一套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的系统,用来识别网上的不良言论。这套系统名叫“洞察”(Perspective),使用了机器学习算法。然而人们发现,手误错别字都能骗过它。更别提多数创业公司手里所谓的核心科技,用一个行业人士说“这就是在讲故事”。

2、巨头和媒体才是AI发展需要的左右脚

就是在这样的草莽时代,大家都在呼唤有人能站出来,而巨头和媒体被寄予厚望。

我们先说实干家:巨头。

从百度发布2016年财报看,光人工智能研发就砸了100亿,而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也接近25%。要知道从事人工智能研究,首先需要有独一无二真正的源头技术创新,要有一批顶尖科学家,这不是一般的创业者能有的。再者人工智能要有海量的、不断迭代的数据使得你可以学习和训练。所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谷歌、facebook、苹果、微软、IBM、百度、阿里等这些巨头才是最有机会做大做强的。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这些巨头分布在这些领域:

计算处理及信息储存的芯片巨头,如英特尔、NVIDIA等。

大数据产业链中的原始数据获取方,包括运营商、BAT、微软、谷歌等,它们掌握着机器学习必须的数据资源,决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广度。

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集团,如今自动驾驶、深度学习、语音识别以及图像识别等领域都有着各自取得领先公司和团队。诸如谷歌自动驾驶、IBM Waston、百度自动驾驶及语音识别。

再说作为连接者的媒体。

也正是在这个鱼龙混杂的阶段,作为监督提醒者、传播者、也是连接者、参与者,媒体既有这个能力,也有率先入场的必要。

这一方面是AI威胁论四起,媒体人一度被说成将被AI替代的对象。(也的确,腾讯、今日头条、新华社等已经开始运用写作机器人成稿。)

另一方面,在这个快速成长的领域,那些引导、探索方向的专业媒体,一直是从业者迫切的呼唤。

按照乌镇智库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新兴人工智能企业新增超过1000家。但实际上除了外包,很少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工作真正找到了盈利方向,尤其是为人瞩目的无人车等领域,距离成型的模式还比较遥远,AI本身其实只是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多数从业者需要一个推手,引导、提醒他们正确的往前走。

这个过程中,媒体扮演着连接者的角色,分享报道全球最前沿的行业成果,帮助企业对接最合适的资源,以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这里既有海外的垂直媒体,如侧重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人工智能媒体 The Visionary,采用邮件新闻列表的AI weekly,以及Inside AI等;也有国内的人工智能门户,如人工智能实验室(AiLab);既有侧重AI报道的“老行家”,如36kr、雷锋网、钛媒体等,也有专注于AI的新晋者,如机器之心,新智元等,最近财视传媒也孵化了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商业媒体未来图灵;网易、搜狐等老牌媒体也弄起了专门的AI栏目。

作为媒体,它们起着引领和探路的作用,所以必不可少的是专业性、广泛联结的资源,据说,未来图灵虽刚发声,刘强东、马云、于扬、曾良等人都已为它点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沈浩、前百度研究院资深科学家 吴海山、 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余凯等也是其专家顾问。


2
这波AI红利,谁会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在总结趋势红利时,提到四大红利:流量红利、社交红利、创新红利、全脑红利,分别对应的是渠道、营销、产品和组织领域的创新。越早抓准红利的企业和个人,越容易在变革中获得跨越式成功。响铃认为,这波AI红利,流量红利和创新红利会最先释放出来。

1、流量红利享受者:坚持做长板,建立核心能力,做连接者

这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客户群为2c的企业或媒体,类似于上一波内容创业浪潮下的咪蒙、段爷等自媒体,他们通过内容输出快速获得流量和用户,并做转化。

但在AI领域,作为媒体,光有内容优势还不够。人工智能还至少要求媒体在扮演好观察者角色的同时,既要能零距离贴近成长中的AI企业,又要有专业深度的媒体能力还需要总揽全局、把握方向的未来视角。

以未来图灵为例,“深度内容、原创视频、AI指数”是其“三驾马车”。他们不仅有深度原创内容,还拥有专业采编团队,拥有财视传媒等账号矩阵,呈现出先天的媒体属性;也具有原创视频优势,有专业视频制作团队(大V8、梦想三分钟、超级脱口等栏目主创团队),其《AI百人》为未来图灵首档访谈栏目,以人机对话的形式,邀请顶级AI行业领军者,呈现独家观点。更重要的是拥有扎实的行业资源,除了拥有沈浩、余凯、于扬等大咖顾问团,开设AI专家独家专栏,还基于行业资源和内容优势,构建了AI领袖圈层。刘强东等大佬肯为其点赞看中的恐怕也是他们在这三个方向上的作用。

响铃:人工智能热潮袭来,谁在薅羊毛,谁会享红利?

而另一家关注人工智能的科技媒体机器之心也是如此,除了提供专业的、客观严肃的高质量学术及产业内容外,他们还有长期榜单类内容产品“AI00”,旨在选拔和跟踪全球最具影响力TOP100家人工智能公司。目前,“AI00”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榜单。此外还有精品视频访谈栏目“AI Talk”,机器之心曾对邓力、吴恩达等人工智能专家做过深度专访。而其“北美七大城市人工智能系列活动”“CVPR 2016 华人学者聚会”“Interface”“BOT 数据应用竞赛”(协办)等线下活动也在行业中深有影响力。

总体来看,这些媒体,只有坚持做长板,建立起核心能力,担当好连接者,才有可能深入到科技与产业的核心,成为连接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界与世界前沿的桥梁。

2、创新红利享受者:避免一些坑,抓住一些行业机会

创新红利主要落脚到产品上,也就是企业。麦肯锡提出了一套产品创新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创新、用户中心型创新(从功能到体验,从体验到个性)、流程效率创新。在AI领域,基础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创新尤为突出。

比如,支付前端的核心是身份识别,每次识别技术的进步,都会倒逼整个支付体系的革新。线下时代,身份识别的方式是卡片和签字;PC时代,是用户名和密码;移动时代,是二维码或NFCAI时代,是生物识别。阿里巴巴的刷脸支付只是个开始。在这些真正的基础技术、工程技术革新面前,用户体验创新也被迁移到全新的技术平台上。

创新红利要求企业借助商业化积累资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发,而不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噱头来蹭风口。这就需要创业者识别一些坑,因为人工智能可以深耕的领域有很多,却又并非所有的领域都适用人工智能。比较常见的坑有两个:

一是完全不顾用户体验,只是为了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AI只是他们炫技的工具,诸如人脸识别登陆、虹膜识别支付等,现在真正需要应用从场景还很少,多数人也不会用,却要为这些概念埋单。

二是对人工智能寄予不符合现状的要求,比如在微软的小冰、苹果的Siri等一炮而红后,一些创业公司纷纷推出聊天机器人,并炒作成所谓的“情感伴侣”。可结果是鸡肋,饱受诟病。

其次要抓取一些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盈利良好或前景乐观的AI创业项目有着三个共同点:

应用于封闭可控的场景;

辅助人类完成重复性的具体工作;

可实现的切入点。

或许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创业者才真正迎来了赚钱的红利期,幸运的是这些领域并不稀缺。比如客服场景中有大量的重复性和标准下问题,如产品价格、支持退货吗、是否发货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消耗太多的人力,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目前阿里、京东等已经将人工智能引入客服系统,也出现了网易七鱼、Udesk等第三方智能客服云服务,前景比较乐观,尤其是在很多具有数据门槛的垂直行业。

李开复则认为金融、无人驾驶和医疗这三个领域人工智能大有可为。

 

吴军博士在《智能时代》提到,在智能革命中,前2%的人掌握世界,其余98%都被淘汰。我们需要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创业者很难在理想和情怀的鼓舞下一蹴而就,最理想的恰恰是滚雪球般的不断成长。风口总会过去,概念总会失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忽视媒体的价值,也不要只盯着巨头在做什么,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快速盈利,才是推动创新和产业进步最现实的做法。


(完)

曾响铃,作家、天使投资人、钛媒体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钛媒体、虎嗅、i黑马、创业邦等近60家媒体专栏作者,《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多家杂志撰稿人。TMT新媒体“铃声”创始人。【移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趋势革命  重新定义未来四大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微信号:xiangling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