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历蛇年的临近,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即将拉开序幕。为了回城返乡,很多打工人都要进入“抢票”模式。除了时刻蹲守在各大航空APP和铁路12306之外,一部分人早就利用第三方订票软件抢到了往返票。
尤其在步入新消费时代后,出行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订票等出行服务市场也因此迎来了爆发。去年底国内知名订票软件“航班管家”母公司活力集团就向港交所发起了冲击。
不过近期有消费者向媒体反映,在航班管家花费3357元购买的机票在其他订票平台同时间同航班售价仅为1070元。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航班管家首次出现这样的问题,作为国内一站式综合出行平台行业的老兵,活力集团明显还没有抓住国人的芳心。
01
业绩尚可,地位尴尬
2017年9月活力天汇在新三板正式挂牌,而活力天汇的背后正是活力集团。然而短短四年后活力天汇却主动申请摘牌。对于摘牌原因,活力天汇给出的解释为,新三板的交易活动、股份流动性未能达到公司预期。
很明显,新三板并不能满足活力集团的“胃口”,A股市场才是其终极目标。2019年活力天汇提交上市辅导备案,准备冲刺科创板。不过因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融资需求,2021年决定不再A股上市转道港交所。
那么在远离资本市场的三年里,活力集团的业绩有没有更上一层楼呢?据招股书数据,2021—2023年活力集团营收分别为3.44亿元、2.8亿元和5.02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3.57亿元、-75.8万元和5930.9万元。
从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出现了波动,但整体而言业绩表现尚可,正处于恢复阶段。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活力集团业绩走势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2017—2019年,活力天汇营收分别为3.4亿元、4.83亿元和5.14亿元。也就是说,在营收上活力集团还停留在疫情前水准,增长幅度并不大。值得庆幸的是,在利润层面活力集团终于走出了亏损泥潭。
不过纵观近十年的利润曲线,活力集团有大半时间都处于亏损之中。值得注意的是2024上半年,营收虽然同比增长了22.57%,但期内利润却出现了0.95%的下滑。
当然随着出行市场的日益壮大,活力集团未来前途可期。那么其未来增长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答案或许并不乐观。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3年活力集团总交易额为308亿元,位居国内一站式综合出行平台第二;在线上机票和火车票预订领域,是国内第五大和第三大第三方平台。
这些排名听上去非常不错,但实际上活力集团和头部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例如以GMV计算,在综合互联网出行服务市场中,携程以3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活力集团市场份额仅为1.2%,排名第11。
这个差距明显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解决,而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活力集团都要生存在携程这个巨头的阴影之下。更何况如今出行服务平台行业正处于上升黄金期,早就吸引了一大批玩家。
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在线交通预订市场收入7555亿元,相比2018年增加了2124亿元。飞猪、美团、滴滴、华住会等软件都已经开通了订票功能,活力集团的优势早已被冲淡。
02
瑕瑜互见,生态欠缺
对于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和爱好出行的背包客来说,一款订票软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再集成住宿、订餐、打车等功能,那么出行体验感无疑大幅提升。
活力集团正是察觉到了这一消费趋势,在2009年推出了航班管家APP。得益于航班信息的准确和实时性,加之便捷的订票和值机服务,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消费者的偏爱。
2012年活力集团一鼓作气又发布了高铁管家APP,进军铁路订票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活力集团已经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提供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的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
从市场竞争力角度分析,活力集团的优势很明显。一是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大大节约了用户的出行时间成本。二是拥有大量注册用户,截至2024上半年,其所有平台注册用户累计超过1.74亿人。
从商业模式来看,通过庞大的用户基础,衍生出会员订阅、接送、住宿等增值服务,并且构建电商消费场景实现产业闭环。活力集团的想法非常符合当下的互联网思维。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产业短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产业结构明显偏科。
目前活力集团的三大业务分别为旅行、线上营销和数据技术服务。近两年旅行服务收入占比均在85%以上。旅行业务又细分为交通票务、商旅管理、网约车和住宿预订四大板块。其中交通票务是旅行业务的主力军,收入占比在70%以上。
网约车和住宿两大板块的营收规模都只有几百万元,而且2024上半年网约车收入还出现了26.15%的下滑。可以看出,虽然活力集团号称是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但核心优势依旧是出行前的订票服务,出行中和出行后的产业生态发展还没有足够的活力。
再看剩下的线上营销和数据技术两大业务,可以理解为活力集团的B端产业,通过航班管家、高铁管家的知名度和大数据积累开发的商业用户。2023年这两项业务收入之和不足6000万元,而且增长幅度并不大。说明活力集团在出行市场的品牌吸金效应并不显著。
事实上,近十年来活力集团一直走重营销路线来提升业绩。据数据显示,2016—2019年间活力天汇每年的销售费用均在1.7亿元以上。近两年销售及营销开支有所下降,但依旧维持在1亿元左右。
之所以拿重金砸营销,不仅说明出行服务赛道的竞争激烈,还在于航班管家、高铁管家这两款APP并没有足够的知名度。换言之,活力集团的流量变现能力并不强。
03
流量变现还需好内容好服务
互联网创业的核心是什么?很多人肯定会说是流量。毕竟拥有了流量就拥有了主动权。对于科技企业而言,除了流量还有一点就是数据。在交通订票领域,活力集团有着庞大的用户流量和数十年的数据积累,毫无疑问,这都是财富。
不过如何把虚拟二进制数字转化成为真金白银,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的难题,活力集团自然也不例外。
目前出行服务赛道主要分为三大方向,一是出行前的票务预订,二是行李托运、网约车等出行中服务,三是酒店入住、景点旅游购物等出行后业务。
交通票务预订作为出行前的第一步,虽然是流量的入口,但也是整个出行环节中变现能力最差的一环。因为订票业务不仅需要第三方数据的支撑,而且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例如在招股书中,活力集团坦言非常依赖上游航班数据供应商。一旦官方数据授权终止,将会对出行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出行前的用户尽管数量庞大,但客户群体定位难以划分。
这也是为什么各大出行平台都在做OTA的原因,因为酒店预订不仅佣金高、对上游端依赖较小,而且可以细分用户。例如携程的用户定位偏向商务高收入人群,美团则倾向于本地化,做学生、年轻人市场。
总结起来,活力集团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经营成本的困扰,二是流量变现的难题。成本问题除非转换赛道,切入OTA市场。不过目前酒店预订行业早已经是一片红海。美团、携程、抖音都在布局,活力集团很难有一战之力。
那么只能在订票业务大做文章,然后再利用用户基础拓展商务、网约车、酒店预订等副业。然而在订票服务上,活力集团表现并未让消费者满意。
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航班管家和高铁管家的投诉多达上千条。其中乱收费、价格贵、退费难是消费者主要反馈的三大类问题。作为出行服务平台,本质上就是中间商,用户至上才能保证会员粘性。
即使有再多的注册用户,如果服务搞不好,通常也只是一次性消费。2021—2024上半年活力集团旗下所有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698.7万人、483万人、700.8万人和708.6万人。活跃用户数量很稳定但也没有大幅增长。
尽管其付费用户数量由2023上半年的350万人增长至2024上半年的620万人,但如何把会员流量从出行前传导至出行后依旧是活力集团的一道难关。
04
结语
自古以来,衣食住行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新消费时代下,出行爆发出了巨大商机。作为互联网科技公司,活力集团虽然有先见之明,提前布局出行服务赛道,但颇有些起大早赶晚集的意味。
从长远来看,受益于出行市场的壮大,活力集团业绩还有上升之势。不过在服务质量、个性化内容等方面,活力集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只有将用户流量赋能到增值产业才能让其不甘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