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众多新能源车企注定度过一个无眠的夜晚。
这一天,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在深圳召开,会议结束后,有人感慨:比亚迪带智驾的车,可能比某些车企选配的智驾系统还要便宜。
如果对会议内容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比亚迪放大招开启全民智驾。
会上,比亚迪公布了自己的高阶智驾辅助系统“天神之眼”,分为ABC三款。而第三级的天神之眼 C 将搭载21款车型,覆盖7万元到20万元区间,并且10万以上车型,均为标配。
高阶智驾辅助能渗透到如此亲民的价格区间,不仅远超市场的预期,很大程度上甚至是“打了”比亚迪自己的脸。
在2024年1月“比亚迪梦想日”发布会上,王传福的承诺是:“未来比亚迪20万元以上车型提供高阶智驾的选装,30万元以上车型将实现全面标配。”
结果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比亚迪智驾选装和标配范围都大大扩大,最低能安装的海鸥系列,价格已经杀到了7万元区间。
传统车企往往将高阶智驾作为高端车型的“溢价工具”,用以区分车型档次。对车企来说,这往往是精准盈利的可靠手段,但对整个消费市场,带来的后果就是智驾,尤其是以高速和城市路段为背景的高阶智驾渗透率,迟迟提不上来。
依照华安证券的数据,目前高速辅助驾驶渗透率,仅为1.6%,城市辅助驾驶则更低,仅为0.6%,并且只限于20万以上车型。
然而比亚迪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王传福曾大胆预言,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到那时,没有高阶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
比亚迪正在用实际行动兑现这一预言,在本次发布会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驾驶不再是豪华车主的专属特权,而是普罗大众触手可及的日常体验。这也意味着中国智驾产业,正在实现从实验室到全民普及的历史性跨越,全民智驾元年或许已经到来。
除了价格定位令人惊喜,比亚迪“天神之眼”本身的素养也可圈可点。
在具体了解它之前,我们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智能驾驶的技术瓶颈到底在哪里?在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人类是不是只能靠硬件堆叠,来追求力大砖飞?
对此,比亚迪的回答是否定的,真正的壁垒不在于传感器数量的多寡,而在于如何构建一个数据驱动、算法自进化、场景自适应的全链路闭环系统。在电动车普及的今天,车辆本身早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承载着数据处理、环境感知、决策控制等多维度功能的智能终端。
天神之眼系列,正是基于这种系统思维,推出的三大技术方案:
天神之眼 A(DiPilot 600),定位于仰望品牌,强调极端场景下的卓越表现,堪称智驾领域的“奢侈品”。
天神之眼 B(DiPilot 300),服务腾势与比亚迪高端车型,兼顾技术领先与成本可控。
天神之眼 C(DiPilot 100),则是比亚迪面向大众市场的杀手锏,基于5R12V12U架构,实现了智能行车、智能泊车、主动安全的全面升级。
在平价车型占据主流的中国车市,天神之眼 C毫无疑问承担着最重要的智驾普及任务,它的表现也最受市场关注。
首先它的传感链基础,是由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加12个超声波雷达,所组成的5R12V12U架构。
其中,比亚迪全球独创了“二郎神”前视三目,即以两颗120°的广角加一颗30°的长焦摄像头组成立体监测。由此对场景的纵深感知和理解大幅提升,能生成10倍于激光雷达高稠密点云,实现了堪比激光雷达的感知效果。
实现最远探测距离350米,物体探测精度1厘米,高程感知时延低至30ms。
如果说硬件配置是天神之眼 C的身体,那庞大数据和先进算法就是它的灵魂。
过去多年,比亚迪已经建立了超50万个场景库,通过440万搭载L2及以上车辆,每天训练里程7200万公里,使得模型每7天即可迭代一次。预计到25年底每日训练里程,就将超过1.5亿公里。
在算法上,比亚迪基于VLM多模态大模型,深度分析挖掘海量数据,重现职业司机的驾驶行为,迅速积累了大量高价值的训练素材。之后通过无监督重建的方式,不断实现决策极致优化,最终培育出行业领先的智驾大模型。
同时,比亚迪的BAS 3.0+ 行泊车算法再次进化。得益于三目立体视差,前视感知精度显著提升,多传感器数据高效融合多模态BEV,使得感知主干网深度嵌入规划主干网。
换句话来说,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融合视觉、雷达、超声波等多源数据,天神之眼 C感知精度获得极大提高,即便是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中,表现依然突出。智能驾驶辅助的路径规划变得更加拟人,海量真实驾驶数据,帮助系统可以模拟人类“老司机”的决策逻辑,使得行车体验更加自然流畅。
具体来看,不管是驾驶辅助方面的高快领航(HNOA)、自适应巡航(ACC),还是泊车辅助的自动泊车(APA)、遥控泊车(RPA),抑或是安全辅助上的自动紧急制动(AEB)、盲区监测(BSD)等,在智驾辅助的各层次各功能上,天神之眼 C都有突破或创新。
以目前受关注度最高,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高快领航(HNOA)为例,天神之眼 C已经可实现智驾1000公里以上0接管。针对高速和城市快速道路,比亚迪HNOA可按照导航规划的路径,完成上下匝道、车道保持、巡航驾驶、自主换道、避开或绕行部分障碍物等多种驾驶任务。其自动紧急制动(AEB)在100km/h时速下也能稳定刹停,未来还将逐步释放120公里和140公里时速的AEB能力。
可以说,天神之眼 C正是比亚迪技术和市场平衡的极致表现,在保持了高智驾水平的同时,又让价格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比亚迪能够做到高新技术与技术普及的兼顾?
或者说,为什么目前的新能源市场,只有比亚迪一家能够做到?
其实,比亚迪智驾实力的突然崛起并非偶然,它的发展路径早已有迹可循。
从最初的新能源布局,到深耕电池技术,再到智能化领域的突破,比亚迪始终保持着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技术积累。每一次技术升级、每一个产品迭代,都是比亚迪厚积薄发的结果,并逐步构建起了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这背后所依托的,是比亚迪的三大核心优势: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全球最大研发工程师团队,以及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
比亚迪通过大量真实的路况数据积累,使算法模型能快速训练和优化。这意味着比亚迪可以在短时间内改进算法,提高系统的反应能力和可靠性,减少了传统研发中反复测试和验证的时间和成本。此外,由于拥有庞大的数据量,比亚迪在开发新功能时不必依赖高成本的实地测试,这大大降低了智能驾驶技术的边际成本,让技术升级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
在研发方面,比亚迪拥有超过11万名工程师,覆盖自动驾驶、AI算法、电池技术等全产业链。这支庞大的工程师团队,不仅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还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协作,带来了显著的协同效应。相比依赖外包或跨企业合作的公司,比亚迪内部的研发沟通更加高效,减少了信息传递中的损失和延迟,提升了创新速度和技术深度。
作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超大规模的采购和生产,带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包括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芯片等关键智驾硬件的成本大幅降低。此外,比亚迪自研自产的供应链优势,也让其在零部件采购和制造环节具备极强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压缩了成本空间。
最终,比亚迪成功地让自己智能驾驶系统的配置范围,深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价格区间。
同样也是因为规模,比亚迪的一举一动,都将塑造全行业的规范和整个市场的消费习惯。当7万级的海鸥搭载天神之眼 C,穿梭于城市车流之中,必然深刻改变消费者的智驾心智。
当智驾辅助不再高不可攀,其功能的有无,就会成为车主,在所有价位都要纳入考虑的重要因素。
当平价打破了垄断,最新科技在规模化中,成为街头巷尾的日常景象,这种普及效应就一定会倒逼行业加速迭代,调整定价策略,推动技术进步,最终形成智驾领域真正的“大众化生态”。
在未来,智能驾驶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科技炫技”,而是如空气般无处不在、不可或缺。而到那个时候,我们或许也能真正理解王传福的那句话——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
![金沙酒业:心在上游,身在下游](https://m.2news.cn/res/2025/02-12/21/538a3e0c9ba2f68423d58a523d97de73.png)
![ERP概念上涨7.4%](https://m.2news.cn/res/2025/02-12/21/f76b4aa145fbc01be5c9c004c3b3ec66.jpg)
![比亚迪高阶智驾全系搭载,智驾大众化终于来了?](https://m.2news.cn/res/2025/02-12/21/efbf9bd669df3c0df410b61d822d75a9.jpg)
![“谷子经济”太火了!闲鱼着急“吃谷”!](https://m.2news.cn/res/2025/02-12/11/b59cc7ac89579e3a4ae0f8b84f83fdbb.jpg)
![加盟模式频遭诟病,蜜雪冰城再次递表胜算几何?](https://m.2news.cn/res/2025/02-11/19/bde85626e5155affdae49436e57edefd.png)
![好想你搞不定朋克养生的年轻人](https://m.2news.cn/res/2025/02-11/23/8c96c407c5b595ca9dea6f6583301d7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