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首页 > 观察 > 
卷王比亚迪“All in”智驾!华为、长城忍不住“开怼”!
出处:二牛网    编辑:刘旷 ·  2025-02-18


2025,新一轮汽车行业“战争”开始,但这一次不是过往的“价格战”,而是新一轮的“智驾战”。


近期,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表示:“比亚迪将全系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其中首批21款车型将陆续上市,包括秦家族、元家族、宋家族、海豹家族等。”


具体来看,20万元以上、15万元至20万元、10万元至15万元级别的车型将全系标配“天神之眼”。10万元以下的车型多数将搭载“天神之眼”,包括海鸥、海豹05DM-i和第二代秦PLUS DM-i。


智驾不是什么新鲜技术,但是在比亚迪之前,还没有哪个汽车品牌能够把智驾的规模真正做上去,价格做下来。因此,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全面发力,更预示着行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卷王比亚迪“All in”智驾


在智能驾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比亚迪凭借“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正式吹响了“全民智驾时代”的号角。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分为A、B、C三个版本,其中C版最为引人注目。作为最亲民的配置,它打破了智驾高昂价格的壁垒,将智能驾驶从高高在上的 “奢侈品” 变成了大众消费者触手可及的 “必需品”


它以“5R12V12U”技术方案为核心,结合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的精准感知。这种技术布局不仅打破了高端智驾功能仅限于豪华车型的惯例,更将智能驾驶的门槛大幅拉低,甚至下探至7万元级别的海鸥。


不得不说,比亚迪的智驾战略可以用“卷王”来形容。


比亚迪通过将高阶智驾功能普及到10万元以下的车型,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期待,更直接冲击了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的市场布局。这种“智驾平权”的策略,有望推动L2+级别智驾车型的销量从百万量级跃升至千万量级。


随着电动化市场竞争日趋饱和,智能化正逐步成为汽车行业“下半场”的竞争焦点。所以,对比亚迪来说,智驾不仅是一项功能,它更是“下半场”最重要的攻城利器。


杀伤力比“价格战”还强


去年,比亚迪频频降价掀起一轮又一轮价格战,而今比亚迪全系智驾加配不加价,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降价”?甚至这种“免费智驾”的杀伤力或许比降价更为猛烈。


一来,比亚迪全系智驾加配不加价的策略,对没有智驾的传统燃油车品牌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 10 - 20 万元这个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区间,比亚迪的老对手大众、丰田、奇瑞、长安等等,以往还能凭借配置和价格与比亚迪在细微处一较高下。但现在,比亚迪直接实现了 “10 万以内的高端智驾”,那些还在依靠传统配置和价格策略的品牌,再不跟上智驾的步伐,恐怕只能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二来,比亚迪全系智驾加配不加价的策略让智驾成为标配,打破了新势力的“护城河”。


以小鹏汽车为例,去年小鹏MONA 3迅速走红,让小鹏从出局边缘走到了新势力销量第一,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同价位车型中碾压式的高阶智驾配置。但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的预言,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小鹏这类品牌的头顶:“未来 2 到 3 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


比亚迪的高阶智驾普及化,使得智驾功能从“加分项”变成了“标配”,再也不能成为一款车的主打卖点,造车新势力的核心优势将被稀释。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看似是一场技术普惠,实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阳谋”。通过将高阶智驾功能普及到全系车型,比亚迪不仅巩固了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进程。


此智驾非彼高阶智驾?


比亚迪在智驾领域的高歌猛进,无疑是汽车行业的一大变革。然而,这场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的公开质疑,更是将比亚迪智驾的短板暴露在聚光灯下。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先是在微博上提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又在朋友圈表示:“把成本做低,让最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普及,值得表扬、可喜可贺的!而混淆高阶智能驾驶概念,把最基础入门级的智能驾驶辅助说成高阶智驾,是不合适的呵!”


无独有偶,欧拉与哈弗双品牌总经理的赵永坡也发微博称:昨天有人还说“无人驾驶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是忽悠,它(无人驾驶)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今天就拿别人两年前就有的技术和没有的“期货”,说成了“六边形战士,开创全民智驾时代”。


过去,行业对比亚迪智驾能力评价并不算太高,而华为是公认智驾第一梯队,在智驾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同时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布局端到端方案的品牌。因此,很多人认为余承东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一方面,比亚迪在智驾领域的宣传与实际表现之间或存在一定的落差,特别是天神之眼系统A、B、C三种版本的配置不同使用感受肯定不同。比亚迪的智驾系统仍处于基础辅助驾驶阶段,却被宣传为“高阶智驾”,这种混淆概念的做法值得商榷。


从技术架构上看,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虽然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但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仍与华为ADS存在差距。例如,华为ADS在匝道汇流、施工路段避让等场景中表现更接近“老司机”,而比亚迪的系统则相对保守。


另一方面,比亚迪的智驾普及策略虽然在市场层面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是,比亚迪试图通过大规模量产降低成本,但这种策略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对高阶智驾系统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二是,比亚迪的智驾系统更多地服务于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的用户对智驾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使得比亚迪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受到限制。


所以说,比亚迪 “All in” 智驾,无疑是一场豪赌,但也是一次充满机遇的冒险。


智驾是不能输的一战


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智驾已成为车企们内卷的核心赛道,将智驾规模化的车企也不止比亚迪一家。


2月9日,在长安汽车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暨深蓝汽车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发布会上,长安汽车表示:“未来三年,长安汽车计划推出35款数智新车型,并表示从2025年起,旗下所有品牌的乘用车都将全面向数智产品转型,不再开发非数智化新产品。”


与此同时,小鹏、蔚来、小米等造车新势力也为争夺高阶智驾高地,使出了浑身解数。


小鹏汽车将技术开发部分拆为AI端到端、AI应用、AI能效三个部门,专注于AI端到端、应用和能效的提升;蔚来则将智驾团队重新整合为大模型部、部署架构部等,以提升感知和规控能力;小米智驾团队更是将“感知”和“规控”合并为“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团队规模达1200人


毫无疑问,2025年是智驾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所有车企不能输的一战。


眼下,智驾系统正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市场普及。据预测,2025年国内搭载NOA功能的车型销量将达到500万至600万辆,市场渗透率接近30%。这场“规模之战”的背后,是车企们对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


可以确定,智驾已经成为车企们内卷的核心,而如今胜负未分,乾坤未定,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皆有可能是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