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大疆与影石算得上是不太恰当的冤家。
其逻辑在于以往近十年,大疆是消费级无人机以及运动相机领域的龙头,也在产业链上难逢对手。
如今,大疆的护城河依然稳固,随着赛道进入者增多,却不再是完全可以高枕无忧。至于影石,虽然具备新领域中强势的攻城略地的商业化能力,也面临经营层面的压力。
看似针锋相对的博弈背后,大概率是不少头部企业突破增长天花板的迫切诉求,构成了智能硬件行业内卷加剧的真实写照。
当下几乎所有的智能硬件行业都得面对各种内卷,真正能在博弈中取胜的,最终还得是凭借产品力与用户口碑实现长远发展的厂商。
跨界扳手腕
明面上,大疆与影石从各自垄断的细分赛道出发,相互挺入对方核心业务领域,这场跨界攻防战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智能影像市场格局。
理解两者如今的状态,需要回到2025年以来大疆与影石“跨界互攻”的大背景中来,双方互入腹地扩张积极寻求发展新增量,让消费级无人机与智能影像市场硝烟四起。
典型的例子是,7月28日,全景相机龙头影石创新官宣进入无人机市场,并公布影翎Antigravity全景无人机品牌,而无人机王者大疆创新则发布全景相机,进入影石主导的市场领域,旗下首款产品Osmo 360推出不到三个月,中国电商渠道市占率49%,全球市占率43%,用时不到半年,直捣友商后花园。
实际上,掰手腕背后,本是两者守了多年的市场护城河和看起来牢不可破的阵地。
尤其是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全球70%以上份额的大疆,长期以来稳居行业霸主地位,多年以来,“大疆就代表无人机,无人机就是大疆”的品牌心智同样深入人心。大疆在该领域拥有比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更强的市场统治力,有媒体称去年大疆净利润率逼近 40%,接近苹果的两倍。
一切都源于多年以来大疆在此赛道的耕耘,除了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控能力外,公开资料显示,大疆年度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15%左右,产生了3.8万件左右的专利技术,并在产品力层面得到体现。例如,在飞控系统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算法实现厘米级定位,而影像技术上,Inspire 3支持其斜下降速度提升至 10 米 / 秒,垂直上升与下降速度分别从 6 米 / 秒、4 米 / 秒提升至 8 米 / 秒,续航时间延长至 28 分钟。
诸多的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汇聚让大多企业难以追赶上大疆的步伐。
但影石布局无人机赛道的动作又一次打破了沉寂多年的行业。2025年6月登陆科创板后,创始人刘靖康明确将无人机作为第二增长曲线,试图通过“全景+飞行”的组合打开增量空间。
在2025年IFA展上,影石的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将其在全景领域的算法优势嫁接到无人机产品中,刘靖康的愿景正式落地。以至于10月大疆的降价,影石CEO刘靖康都称:“可能有一部分因为我们影石的原因导致DJI大幅降价”。
回过头来看影石,同样连续六年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冠军,拥有较强的市场壁垒。
而在2025年7月,大疆突然推出Osmo 360全景相机,正式切入影石的核心领地,迅速对影石的全景相机形成压力,上述大疆在近几个月斩获的市场份额证明了这一点。
双方跨界的背后是技术共通性带来的便利,全景相机和无人机在影像处理、防抖算法、传感器技术等底层能力上高度重合,这种技术复用大幅降低了跨界门槛。大疆以硬件优势弥补软件短板,影石则用软件能力撬动硬件市场,两种不同的突围路径在市场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谓商场如战场,跨界是破局的必经之路。”大疆与影石的跨界突袭,应是技术溢出效应与市场增长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各自主业占据绝对优势后,细分市场的增长天花板迫使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技术共通性则为跨界提供了可能。
难兄难弟
双方跨界扩张的背后,是大疆与影石各自面临的增长承压环境,大疆受限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日渐增长放缓,影石则遭遇经营层面的挑战。
先看大疆的烦恼。
尽管大疆在无人机市场仍保持绝对优势,但增长放缓的迹象已十分明显。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的增速从2020年的45%骤降至2024年的18%。
外部市场层面,智能旗舰手机的AI影像不断迭代升级,在某些场景下可以实现更为简单、快捷的拍摄和操作。除影石外,追觅、道通智能、飞米等垂直玩家与其他手机跨界势力,均有可能在运动相机、无人机领域等进行布局。
大疆对此并非没有前瞻性,例如,早在多年前大疆创始人汪滔就认为,无人机市场即将接近饱和,大疆的收入达到 200 亿元也就到顶了,市场有传闻大疆去年的经营收入已过800亿元,比增长35%,净利润达120.56亿元。
不过这个收入结构来源于大疆所有产品矩阵,为了探寻新增长,大疆实际上还布局了包括扫地机器人等在内的其他生态产品。
视线回到影石,盈利压力不小。
影石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9.40亿元,同比增长92.64%,看似亮眼的营收背后,净利润却同比下降15.90%,仅为2.72亿元。
董事长刘靖康解释,利润下滑主要源于芯片定制及战略项目的大额投入,剔除这些因素后利润指标实则同比提升,但这也反映出企业在应对竞争时的战略投入压力。
面对业内可能存在的价格战冲击,影石虽保持了核心市场份额,却面临对手的强势进攻。久谦咨询数据显示,影石在全球全景相机市场中的市占率从第二季度的92%降至第三季度的49%,大疆拿到43%。
另外一个机构的数据不太一样,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一份《全球智能手持影像设备市场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的预测,2025年第三季度,影石以75%的绝对优势位居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的第一名,大疆市占率则为17.1%。
差异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一点却是事实,影石凭借可更换镜头设计、全景云存储、AI自动剪辑等差异化功能留住了核心用户,在价格敏感型市场中依旧不能掉以轻心。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影石研发费用为10.85亿元,同比增长127%,此规模在整个消费电子行业不算大规模级别,未来新技术竞争力如何有待市场持续验证。
其实,消费电子行业不少企业高速增长的背后,往往都藏着未被化解的隐忧,两家优秀的企业走到今天,也折射出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共性问题,头部企业在细分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后,依旧有可能遭遇增长天花板。而跨界扩张过程中,既有自身核心能力的短板制约,也面临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盈利压力。
智能影像内卷,用户得利?
智能硬件行业的“内卷”已不可避免,无论是价格战的白热化,还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两家公司的竞争将会走向何方?
事实上答案可能已经相对清晰,大疆大概率会固守消费无人机行业龙头,新进入者也会分食更多份额,全影相机领域影石亦可能不再完全一枝独秀。
这是明面上的结局,反过来看大厂间的内卷还有诸多故事可言。
价格战首当其冲。
当前智能硬件行业的内卷态势愈演愈烈,比如,手机赛道高端旗舰技术不断下沉到中低端;扫地机器人行业价格战频发,原本五六千元的产品降至三四千元;AI耳机市场近七成新品定价集中在500元以下,部分品牌甚至将利润压缩至个位数。
虽然消费级无人机与智能影像领域过去多年几乎少有内卷,今年以来也未能幸免,影石最近就指出友商价格竞争或推动了市场扩容。
也就是说,内卷并非全然消极,激烈竞争反而成为市场扩容与技术升级的催化剂。大疆进入全景相机领域后,凭借品牌影响力和价格优势,吸引了更多潜在用户尝试全景拍摄,使得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厂商的排位赛里,通常产品力与用户口碑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过于把心思放在打嘴炮上的厂家,大概率不会有过于乐观的结局。
假设以这个视角审视其他行业,道理大致如此。典型的案例是近期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互撕。10月30日晚,文远知行CFO李璇一纸公开声明,直指小马智行路演材料“数据造假、刻意贬低对手”,两家都是L4自动驾驶行业的公司,背景大致相同,商业模式和矩阵有一定差距,均处于IPO的关键阶段,因此这场喧嚣的被外界不少人视为争夺资本的关注的事件。
产业界内外大多数人认为,争吵过后,人们不会记住那些在舆论上取胜的企业,谁先在内卷的品质上放松,谁就有被挤出赛道的风险。
再放大来看,前几个月空调领域也爆发过小米与格力高管隔空喊话的场景,双方在某些观点上各执一词,在带来品牌流量曝光之际也引起一些误会,对于用户而言,好空调方是决策购买的根本依据。
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是如此,新旧势力彼此竞争多年,口水战、价格战、营销战打了多年,最终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今,大多车企才回过头来反思发展路径。
简单推测,消费工业品行业类似的互撕、掐架大概率今后还会上演,失落属于缺乏对市场敬畏的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响铃说 Focusing on企业数字化与产业智能化升级,这是关注一切与创业、产业和商业相关的降本增效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 NO.483深度解读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长沙市委统战部旗下网络名人联盟成员;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功夫财经学者矩阵成员、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