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蚂蚁集团的一号 App 是支付宝,二号 App 是啥?
不知道吧?
嘿嘿,我也不知道。
但我觉得有一个 App 有希望。
随我来!
这是 AppStore 的免费软件总榜,第 6 位:灵光。

昨天下午它还在 12 位呢,半天过去又往上窜了不少。
如果你还没用过,建议你抢在朋友之前下载玩儿一下,见面吹牛时直接碾压他,狭路相逢勇者胜嘛,嘿嘿。。。
怎么形容它呢?
这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在助手如三十六嫔妃翻牌子都翻不过来的今天,似乎也没什么新鲜。
但我得说,灵光虽然是嫔妃,但却属于是“甄嬛”级别的。

你用一下就知道,它有一种奇怪的魅力。(可以看我前两天的简单评测)
话说回来,蚂蚁不是做支付宝的么?咋“不务正业”做上了 AI 助手?
这里就有点儿意思了,我给你简单念叨两句。
(一)蚂蚁≠支付宝
我觉得,蚂蚁这十几年来一直在辛苦地找“气”。
自从 2014 年微信用红包这一个钉子砸在棋盘中央,支付宝必须努十二分劲儿为原来铺好的棋子寻找新鲜空气,防止大好局面被翻盘。
这倒不是坏事,正因如此,这帮师傅才加速闯出了二维码线下支付的天地,才搞出了划时代体验的“碰一下”。
可武松再厉害,也不会天天盼着打老虎,谁不想哼着小曲儿吃着糖葫芦走过景阳冈?
这咋办?
咱有没有可能一边在景阳冈里打着虎,同时再发掘一条新路?
蚂蚁集团改名的历程,大概反映了他们的思路:
最开始叫“蚂蚁小微金融”,后来叫“蚂蚁金服”,再后来叫“蚂蚁科技”,再后来才叫“蚂蚁集团”。
这背后对应的是这群人目标的扩大:在“普惠金融”上加入“普惠科技”,再加入“普惠产品”。
就是在这个历史脉动下,蚂蚁 CTO 何征宇在内部牵头悄悄成立了一个团队
——“普惠 AI”(Inclusion AI)。
灵光,就是这帮师傅搞的事情(之一)↓↓↓

怎么样,这么一盘道,灵光这个 App 就不是路人甲了吧?
话说,灵光从 2025 年 3 月份开始立项,团队 200 人,搞了 8 个月,那必然得有点儿东西。
我杀到杭州,见到两位大牛,替你们探探究竟是怎么个事儿。

蚂蚁集团 CTO 何征宇(右)
灵光负责人蔡伟(左)
(二)灵光的“甄嬛味儿”
灵光的甄嬛味儿来自于它的“产品主张”:用最解恨的方法来实现你的要求!
你看,之前咱们问 AI 助手一个事儿,它可以文字回答你,也可以做个表格回答你,也能做个图回答你,甚至可以生成一段视频回答你。
那灵光怎么回答呢?
它把图、文、表格、视频动画,甚至 3D建模放在一起回答你,具体哪个段落最适合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回答你!
我试着问它:“鱿鱼怎么做好吃?”
它给出的答案,非常像一篇精美的公众号文章:
比如,关键的信息使用了特殊排版↓↓↓

比如,重要做法后面都配了效果图(AI 生成的)↓↓↓

比如,在文章最后有个“乍看没必要,仔细想想却挺温暖的结束语”↓↓↓

我又问了灵光一个问题:“什么是 Labubu?”
好家伙,它就直接给我用代码生成了一个 3D 渲染模型。
您不知道 Labubu是啥么?自己看吧,从头到屁股,哪里不会点哪里。

我思考了下,赶紧问它“什么是水兵月?”
这回没给我生成 3D 模型。。。好吧我究竟在期待什么。。。
既然代码能力这么强,就不仅可以用来生成模型,还能根据你的生成应用,蚂蚁师傅管这个叫“闪应用”。
比如我说:“帮我做一个应用,我和媳妇都不想洗碗,你做一个猜拳应用,决定我俩谁洗碗。”
它就水灵灵地做出来了!

但是大哥,你这是让我俩明着出啊!猜拳哪有出明牌的,我打回去让它修改。
嗯,这下就对了↓↓↓

我和媳妇真的玩了一把,我赢了,但我还是在媳妇的淫威下去洗碗了。
人间有些事儿,灵光也是爱莫能助。。。
咱就说这种现场给你搓一个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恨不解恨?
这种解恨,用灵光负责人蔡伟的话说就是:“信息效率最大化”。
怎么样,感觉出甄嬛想当正宫娘娘的心气儿了吗?
(三)灵光的“T-800 味儿”
刚才看截图你可能有感觉,这个 App 其实挺有格调的,和蚂蚁其他产品的“亲民路线”好像不是一个 Style。
这其实是老师傅们故意的设计。
蔡伟的意思是,一个超级 App,往往不是一上来就超级,反而是盯着一个小众需求满足到极致。
例如,抖音最开始满足的是小姐姐跳舞,小红书最开始满足的是白富美炫富。

这俩需求多小众啊?
但是把一部分人满足得足够好,这个 App 就能死死站稳基本盘,然后更多普通人进来,慢慢找到他们的玩法,最终把应用文化撑大,长成超级 App。
这样长久来看,品味和普惠并不矛盾。
想想好像是这么个理儿。
话说,灵光 App 最有品味的地方,还不是它回答的格式优美。而是更深一层:
这些优美的格式不是通过人类预设的模板实现的,而是纯纯模型自己现场生成的!
换句话说 :这个产品的诸多细节功能,人类师傅只是给出了基础的美学框架和工具,而具体怎么用这些工具来实现,全是模型自己搞的!
再换句话说:灵光这个 App,相当于人类和 AI 共同创作的。
如果你还没明白,我就说得更直白一些:
灵光 App,可以进化得非常快!
蔡伟说,灵光中答案输出的格式,如果让老师傅手搓,那很快就能写完,但他们偏不。哪怕慢,也要训练 AI 自己“悟”。
因为一旦悟出来,就无敌了。

你看,我问了它三遍“你认识史中吗?”它不仅认识我,还给了我三种排版不同但都格式精美的回答。
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们在模型之上积累了一个厚厚的“后训练层”。
这个后训练层就像外脑,今天接在一个“本科生模型”上面能考 100 分,明天接到一个“博士生模型”上面,不用怎么调试,立刻就能考 1000 分。
那电影《终结者》里的 T-800 和 T-1000 打比方。
这就像 T-800 能干的活儿,只需要简单移植一下,T-1000 就会干了,而且还干得好十倍。
也就是说,这个灵光 App 既有甄嬛的心气儿,还有 T-800 的躯体,绝对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主儿。

(四)生猛的蚂蚁师傅
客观说,和典型的互联网巨头相比,蚂蚁的产品生态没有那么厚实,支付宝作为独苗,很难玩儿出“大规模导流”这样的富二代行为。
老师傅肯定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干脆谁也不靠,上来就是一顿单打独斗,靠产品说话。
在富二代如林的 AI App 领域,这是非常有勇气的操作。
他们最初预期也不高,想的是年底干到 20 万用户就行,结果。。。
上线两天半,直接干到 50 万。
我猜这些用户里,得有一多半儿不知道这是蚂蚁集团的产品,就是纯纯的自来水。
说实话,蚂蚁做一个和金融不沾边的纯 AI 助手,我开始怎么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借助支付宝,和一家创业公司冷启动有啥区别?
不过,蚂蚁集团 CTO 何征宇的一段独白似乎解答了我的疑问。
他说:
2025 年,DeepSeek 出来的时候,我们感到兴奋、焦虑和羞愧。
因为我们也有对标的模型,差不多同时启动的,却比人家晚出来一阵。
这让我们反思,蚂蚁是不是丧失了创业者精神?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作为创新企业应有的能力和抱负?
还好 DeepSeek 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有些东西应该还在我们的血液里。
嗯,生猛是一种选择。
说明:来源浅黑科技微信公众号, 更多锐思考请移步“浅黑科技”。

